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 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图书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力总体上看是不断增长的,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不断提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必须看到,我们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外交上也是如此。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回顾与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重要。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中国外交方面…

作者:页数:分类:外交、国际关系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07ISBN:9787516209097
定价:¥39.00版印次:1

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越发密切,中国公众对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越发关注,他们与外国公众的接触也更多、更直接。中国公众再也不只是外国公共外交的受众,而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了中国对外的表达者和中国公共外交的承担者。

作者吴建民是一位资深外交官,在外交岗位长达50年之久。读者有机会分享他对中国外交史的回顾与感悟,对观察、判断国际风云,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参与国际交流必大有助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

纵论天下大势的顺逆成败,感悟大国外交的中国智慧,解读中美关系的外交密码,领略外交华章的独特魅力。

上海社科院原院长王荣华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力总体上看是不断增长的,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是不断提高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必须看到,我们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外交上也是如此。对中国外交战略进行回顾与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重要。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中国外交方面的战略、重大事件及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中国外交战略的研究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思考,既回顾了中国外交的历史,也对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了真知灼见,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目  录  

第一章时代主题变了 001

时代主题变化的含义 003

时代主题变化的原因 004

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时间 006

时代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巨大 008

天变,道亦变 011

第二章把握大势 015

朝鲜战争与停战谈判 017

日内瓦会议

精彩试读

前言

中国外交就是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太重要了,涉及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接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当然是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回顾历史,我们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领先过一千多年,但是在近代,我们大大落后了。中国是如何落后的?这是中国知识界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直都在寻找答案的一个问题。

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眼睛向内,不看世界,不去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这在世界还尚处于割裂状态的时候,问题不大,大家都是眼睛向内。但是,当世界开始发生大变化的时候,我们还眼睛向内,不看世界,就要倒大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历时549年),中国诸侯国群立,相互之间的争战不断,外交曾经是十分重要的。《战国策》对当时的外交斗争作了生动的介绍,涌现出一大批诸如苏秦、张仪、范雎等杰出的外交家。然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外交就不重要了。中国在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专门设立研究外部世界或管理外交的部门。

林则徐(1785—1850年)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本人略懂英文和葡萄牙文,曾组织幕僚翻译外国的报刊和书籍。后来魏源把林则徐和其幕僚翻译的这些资料编汇成《海国图志》,成为中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介绍世界历史和地理的书。中国正式设立外交部是在孙中山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时的1912年。

在过去600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曾经有过千载难逢的走向世界的机遇、开放的机遇、与英国在平等基础上建立贸易关系的机遇,但这些机遇都被我们自己丢掉了。

世界大变化是从大航海开始的,而大航海是从中国人开始的。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舰队共有六七十艘船只,船上有2.8万名海员。郑和七下西洋到了东南亚,进入印度洋,到达了印度和阿拉伯半岛,最远抵达东非。当时郑和乘坐的最大的“宝船”,即今天的旗舰,载有1000名海员,可见当时中国的造船术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七下西洋使得我国与到访国家的经贸关系逐渐兴旺起来,促进了经济发展,带来了沿海地区的繁荣。当时的中华文明要比郑和到访国的文明先进得多。我们去了又回来了,没有宣布到访国就是中国的,这点与西方殖民者完全不同。

世界史上所记录的大航海,首先提到的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率领三艘船87名海员,发现了新大陆,由此开始了长达三百多年西方对世界的殖民征服时期。西方殖民者倚仗着他们的文明比所到国家的文明先进得多,靠血与火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宣布这些殖民地是属于自己的。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二者之间从规模、技术和人员上来看,完全不成比例。郑和下西洋的舰队要大多了,人员要多多了,技术也要先进多了,但是二者在后来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在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们颁布了给子孙后代带来巨大后患的政策——海禁。这项政策导致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烂在了海里,中国最领先的造船技术被搁置了,中国人所开创的大航海自己主动停止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被我们自己放弃了。想起这段历史,真让人痛心疾首。历史学家们都认为,如果中国沿着郑和的道路走下去,世界的历史将会被改写。很可惜中国人没有沿着郑和的道路走下去,而欧洲人则沿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道路走了下去,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明朝皇帝为什么作出了海禁的决策?理由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明朝的皇帝眼睛内向,不关心世界上的事情,这可能也是中国495个皇帝中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这个通病的出现也绝非偶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眼睛向内,不看世界。两千多年的内向,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惯性,这是非常值得中国人警惕的。由于不看世界,明朝的皇帝对于世界上正在出现的大趋势全然无知。本来,郑和七下西洋积累了大量有关到访各国的宝贵资料,但不幸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料后来竟被付之一炬。看不到世界上正在出现的大趋势,那就根本谈不上去研究这些大趋势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了。

康乾盛世是由康熙大帝开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满族人当皇帝与汉族人当皇帝不一样。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非常注重开疆拓土。这个时期,清王朝颁布了一项影响深远的人口政策,取消了人头税,致使中国人口剧增。康熙即位时,清朝人口不足一亿,但到了乾隆末期,人口已经猛增到三亿多。

康熙大帝1654年出生,8岁当皇帝,1722年去世,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495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清朝的皇帝汲取了明朝衰落的教训,非常勤勉,对皇子的教育也抓得很紧。康熙大帝每天寅时(3点到5点)起床,卯时(5点到7点)听政。他本人十分开明,聘请了一些外国传教士给他当顾问,向他介绍现代科学知识,他也看到了欧洲在某些领域走在了中国前面。康熙大帝染上了疟疾,是法国传教士给他吃奎宁治好的。明朝后期中国就从葡萄牙、荷兰引进了红夷大炮(红衣大炮),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靠的就是红夷大炮。康熙大帝继承了明朝从国外引进先进武器的做法,镇压准噶尔叛乱,他就从国外引进了2000支洋枪。热兵器比冷兵器的杀伤力要大多了,在中国的统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看到了欧洲走到中国前面是一回事,决定是否对外开放这又是另一回事。

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的彼得大帝与康熙大帝大体是同时代人,1672年出生,10岁当皇帝,1725年去世。彼得大帝的一位重要谋臣是海军上将弗朗茨·莱福特(FranzLefort)。此人原籍瑞士日内瓦,对欧洲情况很了解。他向彼得大帝介绍了欧洲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重要进展,建议彼得大帝亲自巡访欧洲。彼得大帝接受了莱福特的建议,在1697年至1698年间,到西欧作了一次长达一年半时间的考察。为了了解欧洲的真实情况,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下士,率领了一个约由250人组成的俄国使团出访。出访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段时期的船长,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还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995年,我在担任中国驻荷兰大使期间,曾经到阿姆斯特丹拜访一家大公司的总裁。拜访完毕后,这位总裁对我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看看,你一定会感兴趣的。”结果,他把我带到当年彼得大帝在荷兰巡访期间曾经工作过的一个车间。据说彼得大帝曾在那儿当了半年木工,工作得很好。

彼得大帝的欧洲之行,对他的执政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认识到欧洲走在俄国前面,要想赶上去,必须对外开放。他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大批的贵族子弟派往欧洲学习,把欧洲人请到俄国来,从欧洲引进技术、资本和人才。圣彼得堡这个城市就是彼得大帝在位时建起来的,城市建筑与巴黎很相像。设计圣彼得堡冬宫、斯莫尔尼大教堂、叶卡捷琳娜宫等地标性建筑的是意大利建筑师拉斯提里,设计圣伊撒大教堂的是法国设计师蒙费朗。

彼得大帝有一句名言:“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崭新的俄国。”俄国就是在彼得大帝时期走上了崛起之路。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康熙大帝也与彼得大帝一样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崛起的势头也许会超过俄国。

中国人都知道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是很少有人了解1792年到1794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了他的一位著名的外交家马戛尔尼来华访问的情况。基辛格在其《论中国》一书中,专门用一节记述了这个历史事实。法国政治家兼作家阿兰·佩雷菲特专门就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写了一本题为《停滞的帝国》的书。他从乾隆皇帝处理马戛尔尼来华一事的做法,看出了中国是一个停滞不前、腐朽没落的大国。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经济的繁荣,对外贸易大为发展。当时的英国多次想与中国建立正式的通商关系,但是都没有成功。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决定派遣英国著名的外交家马戛尔尼,带着他写给乾隆皇帝的亲笔信,率领两百余人的使团访问中国。信中一共提出了八项要求,其核心是两条:一是英国想与清政府互设大使馆;二是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这是大英帝国在崛起过程当中,唯一一次想与另外一个国家在平等基础上建立贸易关系的尝试。

马戛尔尼到达中国后,碰上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拜见乾隆皇帝。乾隆是清朝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生于1711年,25岁登基,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60年,之后又当了3年太上皇。他是中国历史上掌握最高权力时间最长、最高寿的皇帝。英国内阁对于中国烦琐的礼仪是知晓的,在给马戛尔尼的指示中要求他尽可能尊重中方的要求。但是中国要求马戛尔尼对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礼,马戛尔尼认为太过分了。他见英国国王也不过是跪半条腿,为什么见乾隆要三拜九叩?负责同马戛尔尼打交道的清朝官员也觉得要求对方三拜九叩太过分了,向朝廷谎报说洋鬼子与中国人不一样,腿不能打弯。最后,清政府勉强接受对方只跪半条腿。

乾隆皇帝会见马戛尔尼时,并没有和他交谈。只赏给他两碗菜、一碗酒。为了打动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带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想向乾隆展示,但也没有找到机会。马戛尔尼一行在中国逗留了两年,最后以失败告终。提出的八项要求,特别是互设使馆和平等通商的要求被完全拒绝了。清政府认为,欧洲的小国多如牛毛,如果同意接受英国的要求,让英国在北京设立大使馆,其他欧洲国家必定会效仿,不胜其烦。至于相互通商的问题,清政府则认为,大清帝国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夷互通有无。

此刻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崛起的大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了,但是乾隆皇帝看不到这个大趋势,轻率地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中国坐失了开放和与英国在平等基础上建立贸易关系的最后一次机会。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进行回顾与思考是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力总体上不断增长,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必须看到,我们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外交上也是如此。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