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精品图书
- >
- 中版好书榜
- >
- 2015年中版好书榜
- >

这不是文献资料中对“二战”的学术分析,而是作者旅德两年中积累的民间对“二战”的真实的、情绪上的反应。这部书稿汇集了德国官方、民间对“二战”的反思,是“二战”亲历者及其的后代,亦或是与“二战”无直接交集的年轻人对那场战争的反应。
德国人对“二战”罪恶的反思,为世界敬仰。作者戴问天自30年前旅德伊始,一直收集德国人关于“二战”反思的档案。《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一书以德国公开的影像资料和解密档案为依据,叙述德国当年发动“二战”的历史因由,详述了欧洲战场中的重大事件,深入反思了“二战”给德国、欧洲以及世界带来的灾难。
这不是文献资料中对“二战”的学术分析,而是作者旅德两年中积累的民间对“二战”的真实的、情绪上的反应。这部书稿汇集了德国官方、民间对“二战”的反思,是“二战”亲历者及其的后代,亦或是与“二战”无直接交集的年轻人对那场战争的反应。
德国印象
1.初识德国
2.纪录片中的“二战”与德国
3.“50年前的事人人有份”
4.步履维艰的魏玛共和国
5.希特勒的机会
谁打败了纳粹德国?
6.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7.“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
8.“二战”天平上的诺曼底战役与突出部战役
9.美国的“隔岸观火”与“隔岸助火”
“奥地利下士”驾驭普鲁士战车
10.塞克特的军队
11.撕毁《凡尔赛和约》买得人心
12.除“恶犬”收买军心
13.进军莱茵兰:摸到英、法“底牌”
14.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彩排”
15.把奥地利“接回家”
16.《慕尼黑协定》:被出卖的不仅仅是捷克
17.马其诺防线:愚蠢的杰作造就希特勒声望
18.老办法屡试不爽:胡萝卜加大棒
19.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
大罪大功斯大林
20.1936—1938年“大清洗”
21.图哈切夫斯基案与苏联红军第一次“大清洗”
22.1939-1940年苏芬冬季战争
23.1940—1941年红军第二次“大清洗”
24.大考第一场:不及格
25.莫斯科战役:经受住了考验
26.从德军“堡垒行动”到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
27.胜利勋章
“大屠杀”:犹太人问题始末
28.希特勒的历史观:种族斗争
29.从“领土方案”到“最终解决”
30.奥斯威辛的雪是怎么变黑的?
31.“小人国戏班”与“死亡天使”
32.众多“辛德勒”,众多“鲁迪”
33.从“上帝的选民”到社会“异端”
德、俄、波关系:不和谐的三人舞
34.基辅罗斯、波兰和普鲁士的诞生
35.忘不了的亡国痛与不肯弃的大国梦
36.1922—1933:魏玛德国与苏联的十年合作
37.从“助桀为虐”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8.卡廷事件
39.1944年华沙起义
40.边界问题
德国人并不都是法西斯
41.鳊鱼湖监狱的断头台与大铁钩
42.永不凋谢的“白玫瑰”
43.两支“小乐队”
44.亲历“希特勒日记”事件
真正的人
45.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玫瑰
46.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
“二战”中,希特勒德国始终把大部分兵力用于对苏作战。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将近4年时间从未间断,在此期间,德军绝大部分人员损失(约95%)都发生在对苏作战中。2008年7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推出的历史节目《谁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WhowonWorldWarⅡ?)给出的数字略小一点,但也达到93%。不管按照哪一种说法,德军九成以上的有生力量是被苏联红军歼灭的。这一铁的事实说明真正“克”了德军的不是美军,而是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到柏林,把胜利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苏联红军。
谁炮制了“隆美尔神话”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二战”历史上的转折点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西方一些人却想方设法试图“淡化”它,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本书的英文是TheSecondWorldWar,即“第二次世界大战”,顾名思义,它是一部全景记述“二战”的作品。但在记述1942至1943年5月战争进程的第四卷“命运的关键”中,洋洋45章竟无一章以斯大林格勒为标题。当然,书中也曾提到那场战役,但只占4页篇幅,据说还是因为协助他写作的一位助手坚持才加进去的,而记述由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阿拉曼战役却用了15页。漓江出版社1991年以《不需要的战争》为名出版该书“精选本”,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与阿拉曼战役组合为一章,以“扭转失败:中途岛、阿拉曼、斯大林格勒”为题,目的便是要强调阿拉曼战役的重要,选编者的确领会了原作者的意图。
相比两次战役的双方兵力、武器装备和伤亡人数,阿拉曼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相差甚远。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指的是从1942年8月23日德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城郊开始攻城,一直到1943年2月2日德军投降,历时五个多月的战争。而英军获胜的阿拉曼战役实际上是指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历时仅11天。此前第一次阿拉曼战役(1942年7月1日至31日)打成消耗战,以转入僵持状态结束,谈不上胜负。1942年春,俄罗斯大地解冻便于部队作战以后,希特勒确信英美不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他可以全力投入苏联战场,于是发起以“蓝色行动”(UnternehmenBlau或FallBlau)为代号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主要进攻方向在苏联南部,那里是苏联主要的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等农作物产区,更重要的是那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二战”爆发时,战争已经离不开石油,而石油一直是希特勒的“阿喀琉斯之踵”。德国是一个包括石油、铁矿石在内大多数矿产资源都很贫乏的国家,严重依靠进口。铁矿石主要进口自瑞典北部基鲁纳铁矿(Kiruna),那是苏联以外整个欧洲最大的铁矿,而石油战前主要从美国、委内瑞拉和伊朗进口。1938年,德国消耗的石油尚有约三分之一产自国内,到1941年末国内石油资源便已消耗殆尽,而且也不可能再从美国、委内瑞拉和伊朗进口,主要来源只剩下罗马尼亚。迫于形势,德国不得不大力发展合成汽油工业。濒临里海的巴库是苏联最重要的石油产地,1942年产量为2,400万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0%;高加索地区邻近黑海的迈科普和邻近里海的格罗兹尼也是重要石油产地,占苏联总产量的10%。德国若夺取这些油田,既可以满足德国的需要,又可以截断苏联的石油供应,战略意义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