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 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30年来最好的一部斯大林传

备受争议的斯大林,在争议中依然模糊不清。为找寻一个真实的斯大林,罗伯特•谢伟思下足了工夫。作者通过莫斯科尚未公开的档案、当事人的亲历证词以及私人收藏等资料,去伪存真,发掘了众多有关斯大林的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一个傲慢与自卑、独裁与孤独、残暴与友爱相交织的“复杂斯大林”在书中异常清晰。

图书详细内容

罗伯特•谢伟思让读者无限接近斯大林。作者通过莫斯科尚未公开的档案、当事人的亲历证词以及私人收藏等,使斯大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领域,在革命时期和战争年代等不同时期的形象逐渐清晰。谢伟思分析了酗酒的父亲和虔诚的母亲,格鲁吉亚血统,宗教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热情对斯大林造成…

作者:页数:分类:传记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02ISBN:9787507540963
定价:¥68.00版印次:

1、 苏联亡党,他在源头。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家30年研究,2010年饱受西方同行匿名攻击;

2、 英国牛津大学俄苏史权威 罗伯特谢伟思解读 你所未知的斯大林

3、 沈志华、郑异凡、左凤荣、张盛发共同推荐

4、 《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年度热议畅销书

《斯大林传》是继《列宁传》之后谢伟思的又一力作。《斯大林传》以大量史料为基础,为读者描述了一位将苏联引向现代军事工业强国的领导人形象。他对这个大帝国的强势统治即使是沙皇都会羡慕。在这部传记中,斯大林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权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是一个仍然受到几百万前苏联民众敬仰的缔造者。

威廉姆 格莱姆斯,《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罗伯特 谢伟思描述了一个性格乖戾的男人,他对权力的追求永无止境,对对手永不留情,对屠杀几百万人的行为丝毫不觉愧疚。谢伟思的《斯大林传》独特之处在于他向人们展示出了斯大林脆弱的一面他甚至不敢面对1941年6月因判断失误而铸下的大错……

尼尔 弗格森,《纽约时报书评》

在谢伟思眼中,斯大林是一个冷酷、狡猾且凶残的统治者。但这不是全部,斯大林还是一个有爱的丈夫和父亲;一个会写诗、爱唱歌的人;一个喜爱阅读的共产党政治家。谢伟思的《斯大林传》是一部构思精巧的著作。虽然仍有部分前苏联时期的档案未被公开,但是作者的博学、系统研究以及自身能力弥补了这一遗憾。这部传记依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之作。

斯蒂芬 韦格斯蒂尔,《金融时报》

内容简介

罗伯特•谢伟思让读者无限接近斯大林。作者通过莫斯科尚未公开的档案、当事人的亲历证词以及私人收藏等,使斯大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领域,在革命时期和战争年代等不同时期的形象逐渐清晰。谢伟思分析了酗酒的父亲和虔诚的母亲,格鲁吉亚血统,宗教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热情对斯大林造成的潜在影响,以此来阐释斯大林日后成为布尔什维主义激进分子、苏共领袖以及统治“暴君”的深刻内因,并进一步从斯大林的政治天赋、诗人气质中找到他崇尚权力、热衷报复、冷酷残忍的根源。

  目  录  

第一部分 革命者

1. 众所周知的斯大林

2. 朱加什维利家族

3. 早年教育“未来的神父”

4. 诗人和叛逆者

5. 马克思主义的斗士

6. 高加索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7. 逃亡生涯

8. 进入权力中心

9. 柯巴与布尔什维克

10. 西伯利亚的奥西普

11. 重返彼得格勒

第二部分 领导人

12. 1917年

13. 十月革命

14. 人民委员会

15. 到前线去

16. 波兰走廊

17. 和列宁在一起

18. 国家与革命

19. 列宁的遗嘱

20. 机会来临

21. 斯大林与娜佳

22. 拉一派打一派

第三部分 独裁者

23. 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24. “恐怖经济学”

25. 登上权力巅峰

26. 娜佳之死

27. 创造神话的“魔法师”

28. 忧心忡忡的胜利者

29. 铁血统治

30. 斯大林的焦虑

31. “大清洗”

32. 由上而下的个人崇拜

33. “大清洗”之后的不平静

第四部分 卫国统帅

34. 斯大林眼中的世界

35. 战争前夕

36. 对德的绥靖政策

37. 巴巴罗萨

38. 1941年2月的严冬

39. 斯大林办公室的沙发

40. 最后关头

41. 最高统帅

42. 三巨头

43. 最后一战

44. 胜利来临

第五部分 红色“君主”

45. 当头一棒

46. 冷战爆发

47. 征服东欧

48. 斯大林的统治之术

49. 克里姆林宫的政治

50. 自下而上的领袖崇拜

51.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

52. 斯大林与苏联文化

53. 健康状况恶化

54. 最后一个生日

55. 后斯大林时代

精彩试读

27.创造神话的“魔法师”

斯大林及其伙伴们都是英勇的斗士,为使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发展成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而不懈奋斗。他们千方百计争取实现“文化革命”,在他们看来,这个运动要求转变整个国家国民的态度和行为,向习惯性的想法开战,消灭宗教,解散民族主义机构,将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打击得乖乖投降,否则,就弃之不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将共产主义变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而斯大林的思想作为发展了的马列主义,将成为这种意识形态的核心。

无论他如何高度评价高尔基,理由总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这点,他从未忘记。作为作家,高尔基可谓人尽皆知,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因此,在斯大林看来,他可以成为苏联的点缀。他一结束流亡生活回国,就可以被当作伟大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予以款待。而斯大林所需要的东西,就是为了这个目的。1929年,他劝说高尔基去访问索罗维特斯基战俘集中营,甚至还诱使他成为一本书的合著者。这本书,是关于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修建的著作。在连哄带骗之下,高尔基相信他们正通过人道主义的努力使劳改犯们的生活恢复正常。1934年,他还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对作家协会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高尔基的赞赏有助于斯大林将苏联的文学艺术紧密地控制起来,斯大林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不得不去听这位作家的抱怨。所幸的是高尔基于1936年夏天逝世了。一时间,谣言四起。人们认为,由于他一再向斯大林胡搅蛮缠,最后被内务人民委员部毒死了。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大,他的离世使斯大林自由地将其塑造成苏联文学领域的偶像。

19371938年的肃反运动(Great Terror)就是要威胁大多数知识分子们公开与国家合作,否则,就保持低调。当时,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敢于挑战权威,奥西普?曼代尔斯坦(Osip Mandelshtam)就是其中的一个。1934年,他在一个私人宴会上朗读了一首反斯大林的诗。 

在这个私人宴会上,有一个探子。因此,曼代尔斯坦被捕了。但是,就连斯大林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置他。如果凭直觉,他就要把曼代尔斯坦处死。斯大林给另外一个伟大的诗人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打了个电话,问他曼代尔斯坦是否真的是一个有天赋的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进退维谷。要是他说“是”的话,他可能也会被捕;要是说“不”的话,将会使自己的朋友和对手被送往劳改营服刑。于是,他给了斯大林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个答案使斯大林挖苦道:“如果我有一个陷入困境的诗人朋友,我将拼命地去救他!”

35.战争前夕

克里姆林宫对国外共产党实施了严密的监督,斯大林掌控这一切。这也明显体现在他对中国共产党事务的干预上。斯大林一直要求毛泽东与蒋介石维持联盟关系。尽管毛泽东认为斯大林高估了国民党在蒋介石领导下所进行的民族主义运动,但由于急需莫斯科在财政和政治上的援助,毛泽东不得不同意斯大林要求的“统一战线”策略。自从1927年遭到国民党的镇压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重新进行了改组。1934年,通过向中国北部挺进的长征,毛泽东巩固了中共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日本1931年占领满洲并建立了伪满洲傀儡政府,明目张胆地实施进一步的领土扩张活动。斯大林像以往那样,主要从广义的地缘政治学角度进行思考,意欲强化苏联在远东日益迫近的国家安全保障,这种战略要求中国的毛泽东和蒋介石暂时撇开彼此间的对抗,这实际上是第三国际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期间对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主调。

毛泽东一直设法摆脱共产国际设定的路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没有任何外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敢有这样的违命行为(斯大林也持相同观点)。毛泽东等人不仅没有与蒋介石结盟,反而将他俘虏。莫斯科要求中共立即释放蒋介石。毛泽东对苏联的干预感到非常恼怒,因为斯大林在庇护这个曾经在1927年对共产党进行过镇压,险些将共产党灭亡的敌方领导人。然而他最终还是采纳了斯大林的指令,否则将面临失去至关重要的援助的危险,这样共产国际最终占据了上风。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北京和上海很快沦陷。面对民族大义,中国红军对国民党采取了更加合作的态度,然而中国的联合部队仍没有办法与日本军队相提并论。侵略者在农村烧杀抢掠,对城市居民大肆屠杀。斯大林承诺向中国共产党提供武器和资金援助,加强对苏联边界的防范。斯大林同时下令对居住在苏联远东地区的朝鲜人和中国人进行种族清洗……

37.巴巴罗莎

1941年6月22日黎明,德军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启动了“巴巴罗萨”行动。世界历史上最经典的陆军联合闪击战就此拉开帷幕。如同小学生拒绝承认简单的算术结果一样,斯大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伴着沉重的呼吸声,他告诉朱可夫目前不应进行反击。

“巴巴罗萨”军事行动使他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斯大林在此之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震惊,政治局成员、国防人民委员部和大本营并不清楚。因为当各地的电话接二连三地被接进孔策沃官邸时,其侍从武官声称并不知道斯大林身在何地。斯大林的下属最终还是鼓足勇气。贝利亚建议成立苏联国防委员会。但征得斯大林对于成立国防委员会的同意才是真正的难题,他们决定到孔策沃官邸直接向他提出建议。当莫洛托夫提出斯大林最近的萎靡不振的问题时,沃兹涅先斯基的一席话使他更加坚定,“维亚切斯拉夫,你走在前面,我们紧随其后。”米高扬解释这不只是旅行计划。沃兹涅先斯基表示斯大林倘若不能重整旗鼓,莫洛托夫便可以取而代之。到达别墅之后,他们发现斯大林正躺在扶手椅上。眼光中充满陌生和警惕,迥异于往日所见的领袖模样。他低声说道:“你们怎么来了?”米高扬认为斯大林怀疑他们是来逮捕他的,随后莫洛托夫代表众人解释此行正是筹建国防委员会的需要。而斯大林的疑虑并未消除,询问道:“谁来领导?”莫洛托夫称“斯大林同志”。斯大林听后表现得很惊讶,随后便简单地说了一句:“好。”坚冰瞬间融化了。

55.后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桌子里的三封信]

1953年3月5日,经苏共中央委员会授权,他们将《斯大林全集》没收……斯大林空策别墅的桌子上还有秘密。在一个抽屉的报纸下面夹着三页纸。其中一份是铁托写的:

斯大林:

不要派人来杀我了。我们已经抓了500个人了,有些人带着炸弹,有些人拿着枪……如果你还是派人来杀我,那我也派个人去莫斯科,我肯定不会送第二个。

这是铁托写给斯大林的。还没有人敢这样对斯大林说话。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斯大林留着这个纸条的原因。他还保留着布哈林写给他的最后信件:“柯巴,为什么你一定要我死呢?”难道斯大林每次重读这封信时很兴奋?(据说他一直对布哈林有看法。)第三份是列宁1922年3月5日写的一封信,内容是要斯大林为自己的粗鲁言行向克鲁普斯卡娅道歉。这是他收到的列宁的最后一封信,信的内容很伤自尊。如果不是他心里放不下这几件事情,他是不会保留这些信件的。

[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进程]

1953年3月9日斯大林葬礼举行。3月初,改革浪潮吹遍整个苏联。经受了长期的压制后,斯大林的继任者终于可以在他死后变革其政策。苏共中央主席团没有一个人赞同他总体上保守的政策,甚至像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这样苏共党内的保守派也赞同实施一定程度的改革。

改革者面临一种困境:如果他们宣布放弃斯大林的遗产,那他们统治的合法性将会大打折扣,但如果他们不马上实施改革,社会的不满会积聚,他们也会有麻烦。还有更大的困难。有些人崇拜斯大林,但也有几百万人痛恨斯大林的镇压。斯大林死后还阴魂不散。改革者必须意志坚定,措施得力。慌乱必定会扰乱整个苏联的秩序。主席团的大多数成员认为,在不特意批评斯大林的条件下实施改革。在苏共中央委员会的会议上,贝利亚因捏造英国情报机构代理人的罪名而被逮捕,贝利亚被逮捕后,苏共中央主席团1953年7月召开了会议。实际上领导层担心贝利亚会掌握最高领导权,也担心他会实施看起来相当激进的改革。他们认为,应该对过去所犯下的罪行和权力滥用负责的是贝利亚,而不是斯大林,1953年12月,贝利亚被处决了。

斯大林的家庭也遭受了重大的变故。他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很快就改了自己的姓。瓦西里?斯大林被调查,并因爱胡闹和滥用公共资金而被捕。他的特权年月结束了。

在赫鲁晓夫的授意下,一个委员会开始调查斯大林时期大清洗的数据。赫鲁晓夫虽然在寻找对马林科夫不利的材料,但这尚需时日。苏共主席团的几位成员反对实施进一步的改革。为了保证自己能顺利接班,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了斯大林的问题。有人说破坏苏联秩序是危险的,他反驳说:“如果我们不在中央全会上说真话,我们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可能不得不说出真话。那时候我们不是在发表演讲,而是在接受人民的调查!”在苏共二十大闭幕时,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是一个怪人,他整死了几千人,在政治领导和具体政策上破坏了列宁主义的传统。指控书并没有全面综合地评价斯大林。赫鲁晓夫的报告集中在从1934年基诺夫遇害以来斯大林的活动上。他并不直接批评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来苏联建立起来的基本政治经济结构,他也没提及斯大林在内战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期间实施的恐怖。为了赢得当时党政官员的支持,他必须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你们这些人的前任都是19371938年大清洗的受害者。整个会场都没人提反对意见。赫鲁晓夫达到了他的目的:对于他国内的竞争对手来说,很难指责他领导权的合法性,除非这个人想回到斯大林的大恐怖年代。

他在1961年10月的苏共二十二大上对斯大林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老布尔什维克朵拉?拉祖继娜(Dora Lazurkina)走上讲台发言。由于她自己忍受了多年的压制,她说列宁托梦给她说红场的陵墓里只能有他一个。全场掌声雷动。一个寂静的夜晚,这件事情开始实施,经过防腐液处理的斯大林的尸体被抬出了陵墓,埋在克里姆林宫的墙底下。在他的墓地上只有一根柱子和一座半身像。历史学家开始查找斯大林与列宁经常争吵、举止粗鲁的材料。斯大林格勒重新命名为伏尔加格勒。对列宁的崇拜,也在不断提升着对赫鲁晓夫的崇拜。1959年出版了新的党史教程。那些崇拜斯大林的党员要么保持沉默,要么被开除党职。只有一小撮在国外的共产党员对此持有异议。他们当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生活上对斯大林不满,但他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与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共产主义决裂。这导致双方关系出现裂痕,最后中苏走向分裂……

……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