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 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史料丰富 持论公允

诚如张海鹏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这部《蒋介石传》“是以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独立”这个基本视角,来对蒋介石进行研究的,因而才能够做到立论公允。

图书详细内容

蒋介石的一生,为什么盖棺不能定论? 如果没有蒋介石,现代中国将何去何从?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研究永远是一个不断接近真实的过程。本书作者研究、关注蒋介石近四十年,从4万字,到40万字,再到如今近80万字的巨著,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大量引用蒋介石日记,选择、甄别第二历史档案…

作者:页数:840分类:传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2013.07ISBN:978-7-101-09135-9
定价:¥88.00版印次:

★蒋介石早年参加证券交易,是投机冒险家还是现实主义者?

本书首次利用第二历史档案馆关于陈果夫、张静江的资料,还原事实真相。

★1923年,蒋介石受孙中山之命访问苏俄,此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使命?

本书利用最近公布的共产国际、马林的档案,首次披露细节与真实目的。

★蒋介石坚持北伐,是国家之福还是国家之祸?

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蒋介石主持北伐,统一国家,结束北洋军阀的混乱,意义深远!

★抗日战争,蒋介石到底是不是不抵抗?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蒋介石坚持抗战,积极主动布局战役,组织战区游击战,本书用大量事实和材料说话!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仅仅是因个性差异和国民政府的腐败?

除了战略指挥上的分歧,背后还隐含着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角逐。

★台湾经济腾飞,走向现代化民主化道路,蒋介石有无功绩?

败退台湾,蒋介石痛定思痛,沉痛反省,主抓经济建设,将一隅之地提升为“亚洲四小龙”,为后来的台湾民主化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汪朝光、马勇联袂推荐:“他们几十年前出版的《蒋介石传稿》史料丰富,评述客观,影响至巨。现在他们根据新出史料扩大重写,规模宏大,叙事详尽公正,一定会对蒋介石、民国史研究有极大推动。” 

★蒋介石早年参加证券交易,是投机冒险家还是现实主义者?

本书首次利用第二历史档案馆关于陈果夫、张静江的资料,还原事实真相。

★1923年,蒋介石受孙中山之命访问苏俄,此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使命?

本书利用最近公布的共产国际、马林的档案,首次披露细节与真实目的。

★蒋介石坚持北伐,是国家之福还是国家之祸?

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蒋介石主持北伐,统一国家,结束北洋军阀的混乱,意义深远!

★抗日战争,蒋介石到底是不是不抵抗?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蒋介石坚持抗战,积极主动布局战役,组织战区游击战,本书用大量事实和材料说话!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仅仅是因个性差异和国民政府的腐败?

除了战略指挥上的分歧,背后还隐含着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角逐。

★台湾经济腾飞,走向现代化民主化道路,蒋介石有无功绩?

败退台湾,蒋介石痛定思痛,沉痛反省,主抓经济建设,将一隅之地提升为“亚洲四小龙”,为后来的台湾民主化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汪朝光、马勇联袂推荐:“他们几十年前出版的《蒋介石传稿》史料丰富,评述客观,影响至巨。现在他们根据新出史料扩大重写,规模宏大,叙事详尽公正,一定会对蒋介石、民国史研究有极大推动。”

内容简介

蒋介石的一生,为什么盖棺不能定论?

如果没有蒋介石,现代中国将何去何从?

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研究永远是一个不断接近真实的过程。本书作者研究、关注蒋介石近四十年,从4万字,到40万字,再到如今近80万字的巨著,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大量引用蒋介石日记,选择、甄别第二历史档案馆及台湾公布的档案,再现蒋介石早年从事证券交易活动、访问苏联、组织抗战、治理台湾等历史细节。作者从近代国家独立、民族统一、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抛开意识形态,对不同时期的蒋介石重新认识、重新评判,不仅仅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内心世界,还结合他一生的主要事迹,深入分析,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客观、丰满的蒋介石。

本书可读,可靠,可信,更难得的是它引领读者一起思考:蒋介石是不是妖魔,是不是圣人?

  目  录  

第一章 早年家世与学业 …………………………………………… (1)

一、出生在浙东山村 ………………………………………………… (1)

二、早年家世及家境 ………………………………………………… (3)

三、塾馆门生,寒窗十年……………………………………………… (8)

四、少年娶妻,相伴求学 …………………………………………… (10)

第二章 学军与参加辛亥革命 …………………………………… (15)

一、首次赴日彷徨探索……………………………………………… (15)

二、东渡学军………………………………………………………… (17)

三、结交陈其美 加入同盟会……………………………………… (20)

四、投入光复沪杭之役……………………………………………… (23)

五、刺杀陶成章……………………………………………………… (27)

六、逃匿日本办《军声》……………………………………………… (32)

第三章 在反袁护法期间 ………………………………………… (35)

一、投身“二次革命”………………………………………………… (35)

二、策划肇和舰起义………………………………………………… (38)

三、在护国战争中…………………………………………………… (41)

四、粤海护侍孙中山………………………………………………… (43)

五、交易所的经历…………………………………………………… (52)

六、婚姻家庭的变异………………………………………………… (57)

第四章 出访苏俄办学黄埔 ……………………………………… (63)

一、参佐大元帅府军务……………………………………………… (63)

二、奉派出访苏俄…………………………………………………… (68)

三、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77)

四、形成黄埔系……………………………………………………… (83)

第五章 掌握广东军政实权 ……………………………………… (88)

一、东征讨伐陈炯明………………………………………………… (88)

二、处理廖案担负重责……………………………………………… (96)

三、制造中山舰事件 ……………………………………………… (102)

四、出任国民党主席 ……………………………………………… (109)

第六章 统率大军出师北伐 ……………………………………… (111)

一、制定北伐方案 ………………………………………………… (111)

二、挥师北伐 ……………………………………………………… (115)

三、进据南昌 ……………………………………………………… (121)

四、迁都之争 ……………………………………………………… (124)

五、权力受到限制 ………………………………………………… (127)

第七章 建立国民党政权 ………………………………………… (130)

一、急剧转变政策 ………………………………………………… (130)

二、发动清党反共政变 …………………………………………… (138)

三、在南京另立中央 ……………………………………………… (150)

四、在反共中宁汉合流 …………………………………………… (159)

第八章 主政南京国民政府 ……………………………………… (171)

一、以退为进的下野 ……………………………………………… (171)

二、与宋美龄结缡 ………………………………………………… (180)

三、掌握党政军大权 ……………………………………………… (184)

四、完成二次北伐 ………………………………………………… (187)

五、东北易帜 ……………………………………………………… (194)

六、开始实施训政 ………………………………………………… (196)

七、新的外交政策 ………………………………………………… (199)

第九章 与各派系的角逐 ………………………………………… (205)

一、编遣会议和征讨桂系 ………………………………………… (205)

二、击垮冯阎军事实力派 ………………………………………… (209)

三、“扩大会议”的召开与消亡 …………………………………… (217)

四、“约法”之争与“非常会议” …………………………………… (218)

五、第二次下野 …………………………………………………… (226)

第十章 “安内”与“剿共”………………………………………… (229)

一、对中央苏区连续三次的“围剿” ……………………………… (229)

二、对鄂豫皖等苏区的“围剿” …………………………………… (235)

三、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 …………………………………… (237)

四、百万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 (241)

五、福建事变的处置 ……………………………………………… (246)

六、两广事变的处置 ……………………………………………… (255)

第十一章 训政时期的内政 ……………………………………… (265)

一、国家资本经济的发展 ………………………………………… (265)

二、两支特务组织 ………………………………………………… (279)

三、实施保甲制度 ………………………………………………… (288)

四、进行文化“围剿” ……………………………………………… (292)

五、推行新生活运动 ……………………………………………… (298)

第十二章 对日政策的失误 ……………………………………… (308)

一、对日本侵略的“隐忍自重” …………………………………… (308)

二、“九一八”事变的处置 ………………………………………… (312)

三、淞沪抗战的寄望交涉 ………………………………………… (320)

四、与汪精卫联手对日妥协 ……………………………………… (324)

五、对抗日军民的压服 …………………………………………… (329)

六、“中日亲善”的幻梦 …………………………………………… (332)

七、“华北事变”面前步步退让 …………………………………… (335)

第十三章 向联共抗日转变 ……………………………………… (344)

一、生死存亡面前的抉择 ………………………………………… (344)

二、开始抵制日本的欺凌 ………………………………………… (347)

三、着手抗战的各项准备 ………………………………………… (351)

四、探求调整国共关系 …………………………………………… (353)

五、“军事解决红军”方案的落空 ………………………………… (357)

六、接受张杨兵谏停止内战 ……………………………………… (360)

七、与中共谈判两党合作 ………………………………………… (366)

第十四章 全面抗战的战略政略………………………………… (371)

一、应对日本大举侵华之严峻形势 ……………………………… (371)

二、抵制谋和主张,宣示抗战决心………………………………… (376)

三、顺应民心实行国共合作 ……………………………………… (381)

四、争取国际调停,坚持民族立场………………………………… (385)

五、陶德曼调停的周折 …………………………………………… (390)

六、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396)

第十五章 全力指挥抗御侵华日军 …………………………… (400)

一、确定“持久消耗”的作战方针 ………………………………… (400)

二、指挥正面战场第一仗 ………………………………………… (403)

三、南京保卫战的惨烈结局 ……………………………………… (412)

四、遥控华北抗日战场 …………………………………………… (416)

五、支持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 (419)

六、坐镇武汉指挥保卫战 ………………………………………… (424)

第十六章 抗战相持阶段的战略政略 ………………………… (430)

一、部署继续抗战,坚持与敌相持………………………………… (430)

二、抵制汪精卫的投降活动 ……………………………………… (434)

三、强化国民党统治,力图限共溶共……………………………… (443)

四、国共军事摩擦酿成皖南事变 ………………………………… (449)

五、期望美英援助的国际活动 …………………………………… (451)

六、组织正面战场抗御日军 ……………………………………… (454)

七、《中国之命运》与新的反共声浪 ……………………………… (459)

八、抗御日军的相持战略 ………………………………………… (462)

九、正面战场的艰难撑持 ………………………………………… (466)

第十七章 成为反法西斯阵线的大国领袖 …………………… (469)

一、与美英结盟 担任中国战区统帅 …………………………… (469)

二、争取国际平等地位的努力 …………………………………… (472)

三、出席开罗会议取得巨大成就 ………………………………… (478)

四、派遣远征军援缅作战 ………………………………………… (485)

五、对史迪威的先礼后兵 ………………………………………… (489)

六、拒绝赫尔利调停国共关系 …………………………………… (493)

七、蒙受雅尔塔协定的屈辱 ……………………………………… (495)

八、反对联合政府 坚持一党专政 ……………………………… (497)

九、迎来日本投降 ………………………………………………… (498)

第十八章 走向全面内战的深渊………………………………… (502)

一、在美国帮助下抢占胜利果实 ………………………………… (502)

二、与毛泽东的重庆谈判 ………………………………………… (504)

三、马歇尔使华与政协会议 ……………………………………… (510)

四、挑起全面内战 ………………………………………………… (516)

五、假言“宪政”的国民大会 ……………………………………… (519)

六、对美国的依赖与屈让 ………………………………………… (521)

七、重点进攻的损兵折将 ………………………………………… (523)

八、专制统治遭到广泛抵制 ……………………………………… (526)

九、整饬此起彼伏的学潮 ………………………………………… (529)

十、处置台湾“二二八”事件 ……………………………………… (532)

第十九章 心余力绌难以支撑危局 …………………………… (534)

一、“存亡绝续”的“戡乱”总动员 ………………………………… (534)

二、指挥防御战连连败北 ………………………………………… (539)

三、期求美国更多支援 …………………………………………… (543)

四、强化镇压激起全民反抗 ……………………………………… (544)

五、楚歌声中当总统 ……………………………………………… (546)

六、“紧急处分”加速经济崩溃 …………………………………… (552)

第二十章 在大陆统治的崩溃 …………………………………… (558)

一、战略决战的前夜 ……………………………………………… (558)

二、战略决战的第一仗———辽沈战役 ………………………… (561)

三、生死攸关的“徐蚌会战” ……………………………………… (564)

四、无法控制的平津战役 ………………………………………… (568)

五、陷入内外交困之境 …………………………………………… (572)

六、被迫下野回乡 ………………………………………………… (577)

七、继续操纵国民党破坏和谈 …………………………………… (580)

八、京沪杭防线的崩溃 …………………………………………… (582)

九、指挥大陆的最后战事 ………………………………………… (588)

第二十一章 退据台湾 重建极权统治 ……………………… (594)

一、险遭美国遗弃 ………………………………………………… (594)

二、“复职”继任“总统” …………………………………………… (598)

三、重建极权统治 ………………………………………………… (602)

四、朝鲜战争给了苟延生机 ……………………………………… (604)

五、改造国民党 重建统治班底 ………………………………… (608)

六、大力改组军队加强政治工作 ………………………………… (609)

七、强化社会控制,重建特务机构………………………………… (613)

八、清除异己 吴国桢、孙立人…………………………………… (616)

第二十二章 坚持一个中国 图谋“反共复国”……………… (622)

一、“反攻大陆”念念有词 ………………………………………… (622)

二、同美国签约“共同防御”台湾 ………………………………… (624)

三、竭力稳定财政经济 …………………………………………… (627)

四、分三步实施土地改革 ………………………………………… (629)

五、坚决反对“两个中国”和“国际托管” ………………………… (633)

六、严厉打击“台独”活动 ………………………………………… (634)

七、震撼世界的“金门炮战” ……………………………………… (639)

第二十三章 强化专权统治 ……………………………………… (645)

一、连任“总统”难遏民主自由呼声 ……………………………… (645)

二、“诤臣”胡适难逃厄运 ………………………………………… (648)

三、逮捕李敖等人 查办《文星》杂志 …………………………… (652)

四、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发展 ……………………………………… (653)

五、掀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 (656)

六、无力阻挡国际格局的剧变 …………………………………… (658)

第二十四章 传位交权给蒋经国………………………………… (662)

一、送子赴苏深造之意外 ………………………………………… (663)

二、寻找回国,刻意培植…………………………………………… (665)

三、排除阻力,交掌台湾实权……………………………………… (670)

四、大举革新,赢得政局稳固……………………………………… (671)

五、传承有人,病逝台岛…………………………………………… (674)

附录一 蒋介石生平大事纪年 …………………………………… (679)

附录二 蒋介石世系简表 ………………………………………… (728)

附录三 征引和主要参考书目 …………………………………… (730)

附录四 人名索引…………………………………………… (742)

后 记………………………………………………………… (770)

精彩试读

前  言

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变革。在这动荡和变革的历史长卷中,蒋介石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对他褒贬不一,说他是“人民公敌”、“历史罪人”者有之,说他是“民族英雄”、“一代伟人”者亦有之。尤其是在激荡的政治风云中,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他的功过是非往往有着殊为差异乃至截然不同的记叙和评价,使人难以认识他的庐山真面目。客观、准确地记叙他的历史,对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公允评价,探求他的人生道路对历史的启示,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尤其是中华民国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人们认识20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十年前,我们在研究中华民国史的进程中,得到李新同志的直接指导,对蒋介石的生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几经努力,撰著了一本四十多万字的《蒋介石传稿》由中华书局出版。虽然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还获得了奖项,但当时许多档案资料尚未公开,我们的学识也受限制,以致制约了对某些史事的深入研究,影响了对蒋介石一生的准确认识。

二十多年来,随着海内外诸多档案的公开,尤其是蒋介石几十年日记手稿的开放,以及海峡两岸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广泛开展,对蒋介石的研究逐步深入;也随着自己学识的积累,使我们对蒋介石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两人乃在有生之年再次携手合作,运用这些年研读的有关史料及自己学识上的些许收获,奋力写出这本新版《蒋介石传》,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求教于广大读者和方家。

在这本《蒋介石传》里,我们愿与读者一道,对大量史料进行辨析,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国际国内的诸多矛盾和冲突,钩稽抉微,探究历史的真实;并以国家独立、民族统一、社会发展、人民安康与否,作为评论功过是非的标准,历史地辩证地考察蒋介石的言行,钩玄提要,理智、客观、全面地审视他八十八年的一生,探求他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不囿于成见和防止偏见。对于史料的辨析和撷取,无疑是检验我们的史德和史识的试金石。我们努力避免先入为主,片面选取那种符合成见和定论的史料,同时防止轻信那些不甚准确的史料,不被某些史料(包括《蒋介石日记》)中言与行相背离的表面文章和文过饰非、自我辩解的言词所蒙蔽。在引证时严加选择,精心撷取能够表述史事真实的片段,以免模糊或颠倒事实真相。我们上述的努力达到什么程度,有待于广大读者和方家的审定和指正。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蒋介石传》,连同附录共约七十万字,对于蒋介石复杂的一生来说,还是只能择其军政生涯的大事为重点来作简明扼要的记述。全书以二十四章(计一百四十五节)分为以下几个时段来记述:一、青少年时期,即本书第一章,时间是从1887年至1906年。关于蒋门家世,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曾经传说纷纭。蒋介石在修订宗谱时,把其祖辈追溯到东汉函亭侯蒋澄。社会上则曾流传着另外一些传闻逸事,甚至否定他有蒋氏血统。我们经过查考有关史料并实地调查访问,认真鉴别,对无据可证的说法和传闻不加采用,对一些证据不足的资料也慎重处理。依据确凿可信的资料,比较系统地记叙蒋介石出生于浙江奉化一个盐商之家,童年生活优裕,养成顽皮、好胜的性格;早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人。父母的身世都是清楚的。他入私塾、进学堂,十年寒窗,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颇受孔孟思想和伦理道德的熏陶。在列强入侵、清廷窳败以及家境受欺的时候,血气方刚的他萌发了学军救国的愿望。

二、投身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即本书第二、第三章,时间从1906年至1922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激流影响下,蒋介石东渡日本留学,追随陈其美加入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运动。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勇敢投身于光复浙江之役;继而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南北军阀毁弃共和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斗争。当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后,他应召从家乡去粤海,登永丰舰护卫孙中山,与叛军相持四十多天,由此博得孙中山的信赖和器重。本书对蒋投身民主革命上述一系列活动,作了如实的记叙并予以应有的评价。他在复杂激烈的斗争中,也暴露出某些弱点和过错。例如他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杀害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曾鼓吹与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格格不入的俾斯麦铁血主义;对孙中山的“护法”斗争缺乏坚定的信念。他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民主革命家。至于他在上海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情况,我们充分运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有关档案和蒋介石日记等资料,厘清了他从事证券交易活动的前前后后,纠正了过去不甚准确的记述,并认为据以得出“投机家”、“冒险家”的论断是不恰当的。

三、建军黄埔与出征北伐,包括本书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时间从1923年至1927年。当孙中山决定实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的重要时刻,蒋介石受命率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出访苏俄,以期得到苏俄的军事援助,在西北建立军事基地。本书第四章运用了苏联解体后刊布的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档案资料以及荷兰收藏的档案史料,结合蒋介石的日记,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蒋介石及其代表团访苏的经过,尤其是蒋未能说服苏方支持《西北军事计划》的前前后后;也钩稽抉微,厘清了蒋后来形成对苏俄一些正反面认识的缘由,接近了历史的真实。蒋回国后受命担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训练了大批骨干力量;进而形成了黄埔系,成为他后来稳居国民党首领的支柱。

第五章记述了蒋介石拥护和贯彻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方针,在平定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和平息滇桂军首领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斗争中,率领黄埔军校师生英勇战斗,为保卫南方政权、统一和巩固广东这一国民革命的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南方政权的军事首领人物。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在苏联顾问的支持下,经过处理廖仲恺被害案、第二次东征、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逐渐掌控了南方政权的党政军大权,跃居国民党中常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高位。本章在记述这一段历史事实的同时,还着重剖析了蒋介石在当时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中迅速崛

起的主客观原因。

第六、第七章记述了蒋介石率师出征北伐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蒋介石秉承孙中山的遗愿,在南方根据地已经稳固而北方军阀势力互相争斗不休且将南侵的形势下,于1926年初倡议北伐。他力排众议,制定作战方案,指挥十万国民革命军,向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北洋军阀发起征讨。正义之师得到工农民众的踊跃支持,在两湖和长江流域节节胜利,大革命的风暴由南向北席卷神州大地,貌似强大、得到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迅速崩溃。北伐战争终结了十余年各种军阀势力割据、争斗、战乱不止的分裂混乱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革命战争的迅速发展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使得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领导集团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疑惧急剧增加,在外国列强和国内地主、资产阶级支持下,悍然发动了反共清党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北伐战争一时受到夭折。本书对于以上史事作了扼要记述,并对蒋介石力倡北伐,倾力指挥这场战争,联合各派力量,合力取得摧毁北洋军阀统治的完全胜利,给予应有的评价,指出北伐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民国成立后十几年的分裂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对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推进社会发展,维护共和政体,遏制列强侵略,以至后来能够全国一致团结抗日,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在南京的十年统治,即1928年至1937年,是本书记叙的重点,用了六章的篇幅,即本书第八至十三章。第八章记叙了蒋介石及以其为首的国民党领导集团,北伐战争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以孙中山设计的“训政”为政纲,“以党治国”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一心加强中央集权,编遣全国军队,以期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展经济建设。编遣军队之举,固然是减少财政开支、维护社会安定之举,但与李宗仁桂系、冯玉祥西北军、阎锡山晋军以及唐生智等地方实力派力图保存和扩大各自的军队和权益直接发生了利益冲突,于是各种名目的内战硝烟在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不断升起。蒋介石纵横捭阖、软硬兼施,先后征服了各个军事集团,勉强维持了国家统一的局面。他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并追剿长征的红军。本书第九、第十两章对上述史事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叙,指出他力图一党专政、领袖独裁之举,悖逆历史发展方向,必然埋下失败的种子。

第十一章对蒋介石主政的国民政府内政方面,择要作了一些记叙。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方面,虽然也作了一些努力,国民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比起北洋军阀时期来自然有些增长;但是战乱的纷扰和政策的谬误,使得这十年的经济建设难如人意,尤其是占国民经济主体的农村,封建土地关系未有丝毫改变,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纲领被束之高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被少数权贵掌控,加上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严重挤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国民经济走上畸形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蒋介石和国民党推行保甲制度,加强特务组织,进行文化“围剿”,竭力加强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变民国为党国——变相的帝国,背历史潮流而动。至于蒋介石一时热衷于新生活运动的倡导,想要藉此重整传统道德和改造国民习俗,这对于水深火热温饱不可得的广大民众来说,实在是徒劳之举。

本书第十二、第十三两章列举大量事实记叙了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与主政国民政府的汪精卫联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一再妥协退让;同时也记叙了他向联共抗日转变的过程。蒋介石虽然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但慑于日本的强大国力和军力,更忧虑国内的战乱,奉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倾力用兵于内战,而对日本大举侵略我国东北、华北,一再以退让求妥协,同意与日本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还阻止和镇压爱国军民的抗日运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有识之士以及全国人民抗日洪流的推动下,蒋介石终于着手调整内外政策,开始进行抵御日本侵略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张、杨兵谏和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他停止内战,转向联共抗日。

五、八年的抗日战争,即1937年至1945年,本书第十四至十七章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叙。这四章综合运用了海内外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吸取了近些年抗日战争研究的新成果,具体记述了蒋介石顺应民心,联合中国共产党和各党派的力量,采取了一些民主措施,以致举国一致,实行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积极部署和指挥全国军队,不惜牺牲,英勇作战,大量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在日军疯狂进攻、战局愈益危急的严峻形势面前,他坚决抵制日本的诱降,并强烈反对汪精卫为首的投降势力,坚持抗战,苦撑危局,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他主政国民政府,积极联合世界上反法西斯的国家,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以巨大的努力,废除了丧权辱国近百年的不平等条约,在开罗会议上更取得了战后收复东北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国际承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成为四大国之一,是四亿五千万炎黄子孙浴血奋战创造的光辉业绩。蒋介石作为全国抗日军队的最高统帅和国民政府首领,其历史功绩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篇章。然而他在八年抗战中继续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坚持“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逐渐变联共抗日为防共限共,制造摩擦,无视人民大众的民主宪政要求;对日军的扩大侵略,为保存实力而消极避战,战略战术失误频仍,使国家和人民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其过错也是严重的。本书对此亦给予应有的评析。

对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八年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时期来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在政治上相当敏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峡两岸刊布了大量的档案史料,党派意识形态的影响在逐渐淡化,研究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智地回顾这段历史。当然,见仁见智,程度不同的各种认识和评析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本书对蒋介石的记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欢迎读者和方家指教。

六、全面内战时期,即1946年至1949年,本书第十八至二十章作了记述。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陷入了极大的主观盲目性,一意图谋建立一个独裁专制的政府。他完全不顾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建设的愿望,拒绝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关于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宪政的建议,依仗手中握有几百万军队以及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把苦难的中国人民又推入了战祸之中。他不断调集几十万、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用美国提供的枪炮,进攻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他进一步推行专制独裁政策,镇压民众的反抗,取缔民主党派,强化专制统治,掠夺人民财富,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新的灾难。他背逆历史潮流,竭力扼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于摇篮之中,不仅遭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反对,也失去了国民党内有识之士的支持和拥护,以致众叛亲离,一手发动的内战不到四年的时光就彻底失败,几百万军队和庞大的国家机器土崩瓦解,把孙中山手创的中华民国也葬送掉了。本书这三章撷取海峡两岸刊布的大量档案史料和美国方面公布的文件档案,对这四年的史事作了简明扼要的记述,并注意利用蒋介石日记以揭示其内心世界之一二,力求准确地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

七、退据台湾时期,即1950年至1975年,包括本书第二十一至二十四章。这四章采用台湾刊布的档案和报刊资料,以及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具体事实叙述蒋介石在台湾统治二十五年的基本状况。他继续沿用“中华民国”的称号,复任“总统”,在美国的庇护和支持下,以“反共复国”、“光复大陆”为号召,继续实行一党专政,加强政治军事控制,强化专制统治,严密控制台湾社会。与此同时,他沉痛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同时比较重视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采取了减租、公地放领、征收地主多余土地放领给佃农以及一系列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为台湾社会的发展,后来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美国为依靠,念念不忘“反共复国”,不时骚扰和破坏大陆的安宁,但是他坚决抵制了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国际托管”的企图,并严厉镇压“台独”势力,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蒋介石统治台湾的二十五年,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篇章,对海峡两岸的当年和后来均有着难以抹去的影响,本书对其所作所为,力求予以客观公允的记述和评析。

综观蒋介石八十八年的一生,他从一个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者,崛起成为国民党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党政军首领,独裁专制,三次下野又复出,继后又在台湾统治二十五年,跌宕起伏,扑朔迷离。客观准确地记叙其经历,恰如其分地评析其功过,无疑会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二十世纪大动荡大变革的中国,以史为鉴,获取有益的启示。数十年来,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记述蒋介石生平的中外著作不计其数。我们积三十年的学识,力求以准确可信的史料为依据,并吸取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蒋介石的一生做出客观公平的记叙和评述。然而历史研究是无止境的,历史的真实也不是一次能够认识清楚的,何况我们的学识和精力受限,本书一定还会有缺失和不当之处,敬希读者和方家指正。

二○一二年二月

后  记

蒋介石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在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展开研究,已有几十年了。我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对他的研究,期间不仅得到了民国史研究开拓者李新老师的亲切指导和宗志文等学长的帮助和鼓励,更读了许多学者的有关论著(见征引和主要参考书目),并在几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与海内外的学者专家进行切磋和研讨,获益良多。在我们的记忆长河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剑桥中华民国史》撰著者之一易劳逸(LloydE.Eastman)学识之深邃和交流之坦诚,尤其令人难忘,成为我们难得的挚友,往还频频。还在八十年代时,他从一个特殊渠道看到台湾“党史会”自印本《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卷六下册(1947年),在欣喜之余立即给我们复印了一本从美国寄来。当我们从邮局领回这二百四十八页厚厚的复印本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述。这不仅因为当时这本资料还处在小范围征求意见的状态,十分珍贵,就说复印那么多页又从大洋彼岸美国寄来,在那个时候也着实令人感动。不久,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发现《陈洁如回忆录》英文打印本,因为图书馆未编入目录,又不让借出和复印,他就将自己的阅读笔记复印出来寄给我们研究和参考。惜乎他英年早逝,使蒋介石研究领域失去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使我们痛失了一位真诚的挚友。在这里我们缅怀易劳逸教授,是要说我们对蒋介石的研究以至今天能够写出这本七十多万字的书,实在是得益于许许多多学者专家直接间接的种种帮助,汲取了他们的不少研究成果。严格说来,这本书不过是我们三十多年的一份学习笔记思考记录,有待于各位学者专家的考核和广大读者的检验。

奉献给广大读者的这本《蒋介石传》,是我们两人合作的成果:则民撰第一至十一章并编附录四,如平撰第十二至二十四章及前言并编附录一、二、三。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民国史研究数十载,深受近代史研究所优良学风的熏陶和同仁们的友爱帮助和鼓励。我们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长张海鹏教授审读本书并在百忙之中慨允撰著序言,对蒋介石的一生,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评析和论述,对本书语多褒奖,是对我们两员老兵的鼓励。我们感谢步平、王建朗、汪朝光、金以林、杨天石、陈铁健、李玉贞、贺渊、孙彩霞、赵利栋、平国樑、刘佳等诸同仁对撰著本书给予的种种热心帮助。我们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档案及图书资料方面给予的极大方便。近代史研究所的访美学者慷慨提供了他们在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阅读《蒋介石日记》(手稿本)的笔记,使得年迈的我们在北京得以分享这份重要资料。

中华书局为本书立项出版,使拙著得以跻身史学著作之林;欧阳红女士为编审本书付出了辛劳,感甚。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给予立项资助,为本书的研究和撰著提供了很大支持。

我们虽积多年时光学习研究,携手合作倾力撰成此书,力求不负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之厚望,然恐学力不逮,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期望方家和各位读者不吝教正之心殷殷。

著者 二○一二年十月于北京东厂胡同

精彩章节

1.   1919年是蒋介石在感情生活上,喜新厌旧另立新欢的又一个新起点。这年3月,他从福建前线请假回沪,途经香港,转至上海。在旅途中所见所闻,引起强烈的思想动荡。在日记中有所袒露,如说“见色心淫,狂态复萌,不能压制矣”,“以日看曾文正书”“砥砺德行”①。到上海后,他难遏淫念,又与青楼女子一个叫介眉的相会。此前,蒋有过和介眉办理正式婚娶手续的打算,但介眉不肯订立婚约,蒋责怪介眉“只念铜钿,弗讲情义”。

这次又去妓院寻欢,经介眉挽留,蒋在沪滞留了一周。已是而立之年的蒋既沉沦欲海,又不断自责,力图自拔。5月2日,介眉以“吴侬软语”致函蒋,愿以终身相许,说“倘然我死,亦是蒋家门里个鬼,我活是蒋家个人”②。蒋收信后几经思虑,未敢动心,决定斩断情缘。

1919年7月,蒋介石随同孙中山来到上海张静江家,研究有关事宜,意外见到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姑娘叫陈凤。她身材修长,体型匀称,面貌清秀,给人以成熟女性的形象,蒋一见钟情,竟然从此穷追不舍。陈凤乳名阿凤,1906年生于浙江省镇海(今属宁波市)骆驼桥河角头陈村。自幼随父到了上海,住在西藏路(今西藏中路)三十三号。父亲经过辛勤操劳,开了家纸店,经营各种土产手工纸品。1918年陈凤十二岁时被母亲吴氏送进位于海宁路由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子学校读书,与后来成为张静江续弦的朱逸民结为密友,因而常应邀到张家相聚。蒋为追逐陈凤,近似疯狂。起初陈凤坚决拒绝,其父母也愤然反对,还派人调查得知蒋已娶妻纳妾,更加难以接受。

1921年9月7日,陈凤的父亲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蒋介石趁机托张静江向陈家求婚。虽然此前蒋母也于当年6月14日逝世,但蒋介石不顾穿孝守制之矩,竟然穿着孝服两边奔丧,帮助陈家料理丧事,十分殷勤,以情获得陈家母女的好感。蒋介石求得张静江夫妇的说合,终于得到陈母的允准,迅即和陈凤订婚,并将陈凤改名为陈洁如。为求明媒正娶陈洁如,按照陈家母女的要求,蒋对于原有的妻妾做出了坚决离异的承诺。

2.   蒋介石极为鄙视汪精卫的降敌行径,斥责他“通敌卖国之罪已暴露殆尽。此贼不可救药矣,多行不义必自毙也”③。不过,蒋还是抱着挽救汪的希望,在公开场合说汪的出走“实为转地疗养,纯系个人行动,毫无政治意味”④。他还让驻美大使胡适、驻英大使郭泰祺一再电劝汪精卫“勿公开主和,表示与中央异致,免予敌人以可乘之机”⑤,希望汪早日到欧洲去休养。蒋介石的这些举措,是想冲淡汪精卫叛逃造成的恶劣政治影响,并为汪留有回旋余地。惟长时期来,有些人因此而怀疑汪之出走是否在与蒋介石“唱双簧”。

历史证实,汪精卫与蒋介石势不两立,与坚持抗战的全国人民为敌,是不惜一切求和乞降的,他甚至要求日本“彻底轰炸重庆”⑥,以逼蒋介石投降。他公开发表了致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的“艳电”⑦,将自己甘为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公诸于世。一时舆论大哗,全国公愤,反汪讨逆的巨大浪潮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1939年元旦,国民党中央召开临时中常会,讨论对汪精卫的处置。蒋介石主张“处以宽大”,“晓以大义,为留悛悔余地”①。但会上多数人都表示不严加处置难以自处,最后决议永远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有人认为汪不仅违反党纪,而且毁坏国法,应当下令通缉,但蒋介石“力加阻止乃已”②。蒋仍然想给汪一条退路,使他不再堕落下去。后来蒋介石秘密派遣与汪精卫颇有渊源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谷正鼎专程去河内游说,面交中国政府护照,劝汪暂时外游,日后再回来为国服务,但汪不肯回头。事态已不可逆转,军统局副局长戴笠派出贴身警卫王鲁翘与陈恭澍等人潜往河内“严厉制裁”汪精卫,结果于3月21日深夜在汪的住宅中误刺了曾仲鸣。汪精卫失魂落魄,猜疑是蒋介石对自己下的毒手,于27日发表《举一个例》,公布了1937年12月6日他主持召开国防最高会议一次常务委员会议讨论陶德曼调停的记录,诡称降日求和是国民党“最高机关经过讨论而共同决定的主张”③。汪精卫把蒋介石和国民党执政集团当年对日本1937年11月的七项议和条件的商讨,拿来为自己投降卖国的罪行辩护,手法非常卑劣。

3.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杜鲁门的声明,使蒋介石和台湾当局一时欣喜若狂。他额手称庆,似乎已经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他不只得到了喘息定神的机会,还浮想联翩,冀图借助美国的军力,把台湾的军队经朝鲜半岛渡过鸭绿江进入东北而重返大陆。这从当时任台湾驻汉城的“大使”邵毓麟的分析,可以看出蒋介石和台湾当局的心态:“韩战对于台湾,更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美国遗弃我国,与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局势大变,霍出一线转机。中韩休戚与共,今后韩战发展如果有利南韩,也必有利我国,如果韩战演成美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会由鸭绿江而东北而重返中国大陆。如果韩战进展不幸而不利于南韩,也势必因此而提高美国及自由国家的警觉,加紧援韩,决不致任令国际共党渡海进攻台湾了。”①

但是欣喜之余,蒋介石也不是没有一点悲凉。诚如台湾史学家梁敬所云,美国这一政策,“严重地损害了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台湾好像便成无主的地方。甲国可以主张将其作为韩战协调的礼物(如英国、印度),乙国也可以主张将其作为联合国小组委员会(苏俄在内)调查处理的对象(如七国提案),丙国还可以主张将其作为他日远东和平的讲价商品(如美国)”。梁敬感叹:“中华民国是台湾的主人,在联合国中还是安理会五强之一,而对于摆布台湾的方案,竟至抗辩无声,求援无助,投票孤立,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②事实上,蒋介石也不甘于完全听凭美国摆布,不愿公开在世人面前就此丧失国家主权和个人人格。他在6月27日晚接见美国驻台“代办”时,详细询问了杜鲁门声明的含意。他连夜与“外交部长”叶公超等人商讨,次日由叶发表声明说:“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已为一切有关国家所公认,美国政府在上面备忘录中所提之建议,应不改变台湾依照开罗宣言的地位,亦不影响中国对台湾之主权。”③声明特地说明台湾当局接受美国政府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的建议,是基于以下认识和了解:一、并不影响台湾当局对台湾的主权或开罗会议关于台湾地位的决定;二、能使“国际共产党”的侵略或威胁在短期内归于消除,否则“中国及其友邦仍有采取其他步骤抵抗此种侵略或威胁的责任”;三、不影响台湾当局反抗“国际共产党”侵略和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立场④。这三个保留条件,为蒋介石日后宣称“反攻大陆”留有了余地,同时也明确表示台湾已归还中国的立场,抵制了台湾“地位未定”论。

4.    据1954年吴国桢在美国芝加哥对李宗仁说:1953年(疑为1952年10月底之误)蒋介石过生日,蒋氏夫妇到台北附近某山别墅避寿。那天特约吴国桢夫妇上山吃晚饭,并留吴在山上过夜,态度殷切。第二天,吴国桢夫妇下山时,没有找到汽车司机,由蒋的官邸另派一名司机驾驶。中途因故停车时,司机发觉汽车前面两个车轮和后面一个车轮外面的螺丝都被取下了,若不是停车及早发现,到某个转弯处车轮飞脱车身,则吴氏夫妇和司机都会粉身碎骨①。吴怀疑蒋企图制造车祸杀害自己。几经考虑,吴国桢以“健康欠佳”为由,于1953年3月初提出辞职,蒋介石批示慰留,并派宋美龄去劝说。但吴抨击特务政治不止,蒋认为“国桢之骄矜失信,令人绝望”,“其玩弄手段至此,殊所不料”②,认为“国桢藉美声援,有恃无恐,以为非他不可,故骄矜孤僻,对余亦不在心目”③,乃于4月10日批准其辞去“台湾省主席”职。

吴国桢害怕特务加害自己,决计离开台湾,于5月获准赴美“讲学”,但其老父和上中学的儿子不能偕行。1954年1月,台湾报纸掀起一阵责吴的浪潮,说吴国桢“苟取巨额外汇”、“携资外逃”,要吴从速归台湾。吴向台湾当局提出辟谣的要求,并于2月7日在美国芝加哥接受电视台记者访问时说,自己来美有“健康和政治两个原因”,政治方面就是“因为我主张台湾民主化,而别人则认为反共须用共产党的手段”。他在对新闻界发表的谈话以及2月27日《上国民大会书》中,主要说了对台湾政局的三点意见:一、台湾如不实行民主政治,将无法争取美国与侨胞的支持;二、目前的台湾政府过于专权,是一党统治;三、“政治部”一套做法全然照搬苏联④。吴国桢发表的这三点“政见”,在海外引起反响,更激怒了蒋介石。蒋斥责吴“肆意诬蔑政府不民主,而且自高其身价,口口不愿奉召回国”⑤。于是台湾的一些党政人士纷纷斥责吴“狂妄”、“反动”、“违法乱纪”、“危害国家”等等,其中尤以“立法院长”张道藩为甚。张于2月26日、3月4日、3月12日三次提出“质询”,台湾“省议会”于3月18日组织专家小组进行调查。在一片谩骂攻击声中,吴国桢在美国公开发表了一篇《上总统书》,明言蒋经国是台湾政治进步的一大障碍,应当离开台湾到美国大学或研究院来读书,在大陆未恢复以前,不必重返台湾。吴国桢还批评蒋介石“自私之心较爱国之心为重,且又固步自封,不予任何人以批评建议之机会”,更是惹出了大祸。正在台北举行的“国民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3月17日提出“动议”:撤销吴一切职务,彻查不法行为,依法纠办,并饬令吴迅即回台湾。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开除吴的党籍。蒋介石于当日即发布“总统命令”,称吴“背叛国家,诬蔑政府,妄图分化国军,离间人民与政府及侨胞与祖国之关系,居心叵测,罪迹显著”①。后来蒋还要求美国“引渡”吴回台。

5.    然而蒋介石绝不能容忍《自由中国》肆无忌惮地反对自己。他不便直接向胡适开刀,就杀鸡给猴子看,于1954年12月28日下令将《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开除出党。雷震是个在国民党内颇有地位和声望的人,1917年在日本即由戴季陶和张继介绍加入国民党,长期在国民党内担任要职,曾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国民大会”副秘书长。雷在台湾主编《自由中国》,也是一心要为维护国民党统治和“反攻复国大业”效力的。如今雷被开除出党,但在胡适支持下撰文批评台湾当局有增无减。《自由中国》的文章日益尖锐,且标榜“捍卫民主制度”、“支持政府进步”,甚至是响应蒋介石的“直率抒陈所见”号召,使蒋介石和台湾当局欲加压制又要顾虑“影响国际观瞻”。1956年12月蒋经国的“国防部总政治部”曾在内部发了一个《向毒素思想总攻击》的极密“特种指示”,下令国民党员对《自由中国》的“祝寿”文章口诛笔伐,使它“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一种极恶劣的印象”,但又要特别注意避免暴露党员身份。这种“总攻击”当然不能吓退胡适和雷震等人,反而更加激怒了他们。《自由中国》上抨击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的文章更加激烈,还一再鼓吹成立反对党,有文章说:“必须创立新党,始能解决台湾面临的任何重大问题。”此后,胡适和雷震等人便酝酿筹组一个“不希望取得政权的在野党”,目标就是向国民党独裁挑战,争取政治民主和自由。

如前所述,对蒋介石连任第三届“总统”,《自由中国》连续发表文章表示反对。但蒋介石执意要修改“宪法”参选第三届“总统”。于是,一些御用报纸、期刊不断报道众人如何“拥戴”、“期盼”,还连篇累牍地发表拥戴信、劝进电。胡适对此十分反感,曾要求当面向蒋介石谏言劝阻,但蒋借词推脱避而不见。胡乃通过陈诚、张群等蒋的近臣向蒋表达己见,“盼望蒋总统给国家树立一个‘合法的、和平的转移政权’的风范。不违反宪法,一切依据宪法,是‘合法的’”。胡适还说:“为蒋先生的千秋万世盛名打算,我盼望蒋先生能在这一两个月里,作一个公开的表示,明白宣布他不要作第三任总统,……如果他作此表示,我相信全国人和全世界人都会对他表示尊敬与佩服。”①蒋介石次第听到陈诚张群等人的转述后,大不高兴,说胡“以何资格言此?若无我党与政府在台湾行使职权,则不知彼将在何处流亡矣”②。蒋在日记中更是写下了对胡适的恼恨:“此种无耻政客,自抬身份,莫名其妙,不知他人对之如何讨厌也,可怜实甚。”③甚至说胡适“满心想来操纵革命政治,危险极矣”④。后来闻知胡适已听人劝告不再反对自己参选,蒋介石特意让胡任“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参与主持选举自己任第三届“总统”事,这实在是对胡适的一种莫大讽刺。

此后,雷震等人在胡适的支持下加紧筹组“中国民主党”,蒋介石震怒不已。他不能容许冒出个反对党同自己唱对台戏。1960年7月9日胡适离台赴美后,蒋介石决定使用专政手段处置雷震等人。蒋对此亦有斟酌:“雷逆逮捕后,胡适如出而干涉,或其在美公开反对政府时,应有所准备:甲、置之不理;乙、间接警告其不宜返国。”⑤《中央日报》等报刊随即连续发表文章,严厉斥责成立反对党是配合共产党“统战”、“造成台湾混乱”的“颠覆阴谋”。9月4日,警备总司令部逮捕了雷震、傅正、马之骕、刘子英四人,罪名是“涉嫌叛乱”。10月8日军事法庭将雷震下狱,罪名是“明知共谍,知情不报”①。虽然蒋介石表白逮捕雷震与组织反对党无关②,但筹备即将就绪,准备9月底正式成立的“中国民主党”因此胎死腹中。在台湾有重大影响的《自由中国》也宣告停刊。

正在美国的胡适对于雷震等人的被捕十分震惊,当即写信给“副总统”陈诚,指出“此举不甚明智”,要求“一切侦审及审判皆予公开”③。胡还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声明。此乃蒋介石意料之事,当然不为所动,反而斥责“胡适挟外力以凌政府为荣,其与匪共挟俄寇以颠覆国家的心理并无二致”④。听说胡适即将返台,蒋介石恶言“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其存心捣乱为难可知,而且若辈所谓自由主义之文化买办们从中纵容无疑,应加防范,但以忍耐为重”,“我行我事可也”⑤。10月18日,胡适返抵台湾,试图阻挡此案的审理。胡要求见蒋介石,但蒋不予理睬,而是加快对雷震案的结案。胡适无可奈何,只能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我和雷先生相识多年,我自信至少有资格作这个证人,来证明雷震是爱国反共的人。”⑥直到“雷案”即将最后定谳的11月18日,蒋才接见胡适,明白告诉胡“雷为匪谍案,应依本国法律处治,不能例外”⑦,使胡没有置喙的余地。

胡适对于雷震一案无力施以援手,他对蒋介石抱有的一丝希望也化为乌有。胡醒悟过来自己这个“诤臣”、“诤友”是多么可怜又可悲,很是伤心。此后他郁郁寡欢。在一次讲演中,胡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宣泄了郁积于内心的不满,但遭到了一些人的公开围攻。三个月后的1962年2月24日,他终因心脏病猝发而去世。蒋介石认为:“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①他拟了一副“自认为公正无私”②的挽联曰:“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③对胡适的民主自由主张和政治上多年效忠自己,只字不提。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