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实子:邓飞豹变
写作绝无寒夜,一颗柔软之心亦可通达国家、社会变革。
邓飞:柔软改变中国
“一个人不能总是把自己浸泡在愤怒、沮丧或者怀疑的液体里,我们需要清爽、轻快的生活。最简单的是,我们停止抱怨,不再迟疑,先行动起来尝试改变。”
《免费午餐》记录从零开始的民间公益
“这是我第一次顺利出书。这些文字最开始也只是一些很琐碎的片段,慢慢地,我们把这些片段整合、衔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免费午餐’行动脉络,最终以纪实的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支持并亲身参与过‘免费午餐’项目的公益伙伴。”
邓飞:柔软如何改变中国
“免费午餐”从最初用两万元捐款在第一所学校生火做饭,到如今惠及近7万名学生,并推动国家累计投入400亿元资金用于改善乡村孩子的营养,被业界评价为“中国慈善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是由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现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的邓飞发起的一次公益活动。该活动的创办源于中国中西部偏远山区的小学生吃午饭难、甚至吃不上午饭的现状,作者邓飞有感于孩子和家长的艰难,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孩子们提供真正的免…
“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是由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现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的邓飞发起的一次公益活动。该活动的创办源于中国中西部偏远山区的小学生吃午饭难、甚至吃不上午饭的现状,作者邓飞有感于孩子和家长的艰难,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孩子们提供真正的免费午餐。这一活动历经多重困难,终于收到巨大收效,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对贫困山区学生营养问题的关注。这一书稿讲述了这一行动的发起、建立、发展过程,见证了邓飞及其团队为贫困山区孩子所作出的努力。
第一章 青之末 1
第二章 泉涌微澜 35
第三章 熔金淬火 99
第四章 柔软力量 129
第五章 国家行动 147
第六章 协同治理 191
第七章 未来的眼睛 227
2011年秋,庐山东林寺,黄叶一地。
大安法师问我,为什么要做免费午餐?
我说,是不忍。
他再问,为什么不忍?
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或是天性。见人有苦,心有恻隐,人皆有之吧。
一直想写完这本书,告白大家这两年来我们做的事情。但一直在各地奔走,几乎没有一段整块时间,事务也总是像帽子戏法一样变多,无边无际,似乎永远不会有写尽之时。
生命的箭簇扯开新的地平线,来不及回头。
只有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飞机上或者静寂午夜,我的心才回落到记忆的水面,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群记者、小职员、基层公务员和大学生等志愿者,使用怎样的方法,又是凭借何种力量,奇迹般完成一场变革?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第一个学校生火造饭时,我们只有2万元。
我从中国洞庭湖边一个乡村走出,做了一名调查记者,倔强正直,信奉真相的力量,试图用笔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我曾发誓要写出中国的幽暗秘密。像是一个永不缺席的防疫者,以笔为针刺,穿刺这个国家肌体上的各种病灶,将问题曝光出来,呼喊医生们来医治。
污染、腐败、贫富悬殊、资源透支……这个国家在高速行进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我写了11年,保留着令同行惊讶的激情、敏感和愤怒,但沮丧渐生,因为改变稀少。纠结的是,我知道内心某处分明又保留着一份不肯睡去的期待。
对这具庞大的社会躯体,我想要找到新的方式,期待它能好起来。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悟性和心意。
2011年初,我遭遇了一次偶然的内心触动。在贵州,我看见小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这是撤村并校的后遗症,无数孩子因为上学路远,只能在课堂上忍饥挨饿,但无人关心。
撤村并校的背后是更加宏大的时代变迁与断裂。中国一度牺牲乡村来发展城市,制度性抽空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给乡村留下至少6100万承受空虚重担的孩子。
我爱自己的女儿,也爱其他的孩子,天性中的温热令我熊熊燃烧,决意改变。
因为微博,加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中国人不再是一地碎玻璃,而是通过集群形成组织,整合无数人财物变成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