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 | 新书推荐 | 双推计划:常销书 在榜畅销书 推荐畅销书 | 获奖图书
图书详细内容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形象,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面孔。从一个制造灭门惨案、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到一个改革法制弊端、实行名法之治的立法者。法学家、立法者、刽子手、犯罪分子,哪一个是更为真实的曹操?他为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选贤用能的标准…

作者:页数:248分类:历史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10ISBN:978-7-5162-0475-7
定价:¥32.00版印次:1
内容简介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历史形象,然而历史的长河中,他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面孔。从一个制造灭门惨案、屠杀无辜百姓的刽子手,到一个改革法制弊端、实行名法之治的立法者。法学家、立法者、刽子手、犯罪分子,哪一个是更为真实的曹操?他为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选贤用能的标准又是什么?是何种重要因素帮他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威震天下?赤壁大败后又引发了他怎样的人生体悟?《黑白曹操》带您一一解密。

  目  录  

第 一 讲 乱世顽童..................... 001

因缘际会,成了宦官之家的宠儿 / 002

读书,不走寻常路 / 006

游侠,勇敢者的游戏 / 009

第 二 讲 党锢之祸..................... 015

在名人面前,你不过是个人名 / 016

象牙塔外,是流血的仕途 / 019

直捣黄龙,给天子写信 / 025

第 三 讲 站队入仕..................... 031

失败,也可以是一种成功 / 032

通缉犯和绑架终结者 / 034

乱世之奸雄,鉴定完毕 / 036

孝廉的背后,是金钱和权力 / 039

第 四 讲 棒杀权贵..................... 045

司马防软硬不吃 / 046

给我打,打死他 / 049

当官,讲究的是自我包装 / 053

三起三落,这才刚开始 / 055

第 五 讲 三起三落..................... 059

反贪,流的是清官的血 / 060

避无可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065

我曹操又回来了/ 069

第 六 讲 真假捉放曹................... 073

史上第一馊主意 / 074

灭门惨案的三个版本 / 078

迟到一千八百年的真相 / 082

一刀两断,开始新的生命 / 085

第 七 讲 徐州复仇记................... 089

同床异梦不如分道扬镳 / 090

屠刀下的结仇与复仇 / 094

失误成就了对手,逼反了队友 / 098

第 八 讲 挟天子....................... 105

啃骨头的落魄皇帝 / 106

挟天子,抢的其实并不是天子 / 110

避免低级错误,不给对手以机会 / 115

第 九 讲 衣带诏....................... 119

傀儡皇帝的绝地反击 / 120

排除定时炸弹再动手 / 124

斩尽杀绝,决不给对手留后路 / 127

第 十 讲 官渡斗法..................... 133

为了天下,好友反目成仇 / 134

关羽叛逃事件 / 136

官渡之战的“鬼手” / 140

斗智斗勇,胜败绝非偶然 / 142

玩转法律的玄机 / 144

第十一讲 孔融之死..................... 149

孔融其人 / 150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哪怕是个文人 / 153

杀知识分子,是个技术活儿 / 158

以理杀人,杀人的最高境界 / 160

第十二讲 名法之治..................... 163

“法律一本通”创造奇迹 / 164

“割发代首”背后的秘密 / 168

扫除历史垃圾,轻装上阵 / 173

第十三讲 求才三令..................... 177

恐怖的二十四孝 / 178

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 / 181

招聘也可以是行为艺术 / 186

第十四讲 诸子夺嫡..................... 191

曹操离婚的那点事儿 / 192

天才薄命,普通人才有机会 / 196

曹丕PK曹植 / 199

第十五讲 尘埃落定..................... 203

聪明人面前,无谋胜有谋 / 204

曹植的秘密 / 209

杨修之死 / 215

第十六讲 身后谜团..................... 219

宁患绝症,绝不受人摆布 / 220

曹操墓位置揭秘 / 224

曹操的七十二张面孔 / 229

后记................................... 233

附录:本书大事记    237

精彩试读

曹操招聘为何求才不求德

 

在乱世之中想要拼得一席之地,手上就必须得有人才。曹操分别在公元210年、214年、217年先后发布了三道求才令,网罗天下人才。东汉时期,统治者用人往往首先会看重一个人的德行,然而曹操却公然将一批道德败坏、不仁不义之辈招纳到自己的麾下。那么曹操这样做到底有着怎样的用意?在用人的问题上,他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智慧呢?

 

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

 

东汉末年可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看重道德的一个时代,但实际上是道德形式主义盛行。由于道德的形式化,“以德取士”的选官用人制度已经难以挑选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曹操意识到了旧有制度的弊端,于是先后三次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地招纳天下英雄。

公元210年,曹操下了第一道求才令,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杰出人才,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第一道求才令里面连续追问了三个问题,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第一个问题: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这个讲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典故。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那齐桓公为什么可以称霸呢?就是因为他任用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这个人就是管仲。管仲的能力非常突出,但是他的道德品质方面却很有问题,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非常贪财。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和他的好朋友鲍叔牙两个一块儿合伙做生意,挣了钱以后,他自己总是拿得多,分给鲍叔牙的很少。后来他在齐国做了大官以后,家里面也很有钱,而这些钱估计也来路不正。

《论语》里面曾经有人问孔子说:老师,你说管仲这个人能不能称之为节俭呢?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家里面光别墅就有三套,这个人如果都算节俭,那还有谁不算节俭?(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由此可见,管仲的问题很大。但是管仲能力非常突出,他有能力帮助齐国富强,有能力帮助齐桓公称霸。所以曹操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说我的用人标准里面必须要把道德卡得死死的,我非得要用廉洁的人,那么像管仲这样的人,就不能够得到任用,那如果管仲不能得到任用,那么齐桓公还怎么能够称霸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这个说的是姜太公的典故,姜太公钓鱼。民间传说,姜太公到八十多岁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空负一身绝学,没有人来任用他,他就只好在渭水河边钓鱼。曹操就借用这个典故,大发感慨,他说在现行的这样一个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之下,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就像姜太公一样,默默无闻,活到八十多岁都没人知道。当今天下,难道就没有像姜太公一样,虽然默默无闻,却满腹经纶、满腹才华的人吗?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这个说的是汉朝的开国元勋谋士陈平的典故。陈平足智多谋,为汉朝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这个人生活作风方面问题就更大了。据说陈平是一个美男子,小白脸,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和自己的嫂子私通,这个是违反了人伦道德的。他到了刘邦手下以后,又大肆地贪污受贿,拿了很多钱,手脚不干净。刘邦有一次就很生气,把当年推荐陈平来的推荐人魏无知叫到跟前来,质问他:你怎么给我推荐这么一个货色?魏无知反问了一句:您想要我给您推荐的,是道德模范标兵,还是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人呀?刘邦没好气地说:那肯定是后者啊。魏无知说:这就对了啊,我没推荐错啊,我给您推荐的陈平就是这样的人啊。

曹操借用这个典故做了一个假设,他说假如当年陈平没有遇到过像魏无知这样能够不计较他的小毛小病,能够来赏识他、任用他的人,那么他岂不是就要一辈子默默无闻?那当今天下难道就没有像陈平这样默默无闻的人吗?

最后,曹操给自己的那些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提出了要求,他说:“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你们要协助我,要去大力地挖掘那些被埋没起来的人才,把这些人都推荐上来给我用,不管这些人是不是道德上面有问题,都不用管,只要他有才,就可以推荐上来给我用。第一道求才令,在中国历史上率先提出了“唯才是举”这样一个口号。

公元214年,曹操发出了第二道求才令。这一道求才令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偏才,不能偏废。曹操认为天底下的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才,那就是德才兼备的人,这种人少之又少,可遇不可求。所以更多的是第二类人,就是有才而无德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往往就被埋没了起来,因为他道德品质不过关,而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偏偏最看重的就是道德。所以对于这样一类人才,我们要大力挖掘,大力抢救。这就是我们的人才政策。

公元217年,曹操下发了第三道求才令。在这道求才令里,曹操把他要大力挖掘、大力抢救的人才,具体化为五大类人才,把“唯才是举”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类,出身低贱的人。像商朝的伊尹和傅说,一个做过厨师,一个做过瓦匠,都是奴隶出身,但是这两个人后来一个做到商朝的开国元老,一个是中兴名相,都非常了不起。

第二类,有仇的人。典型就是管仲,当年管仲和齐桓公之间有过一箭之仇,管仲射了齐桓公一箭,差点把齐桓公给射死了,后来齐桓公不计前嫌,能够重用管仲,重用自己的仇人,最后得以称霸。

第三类,文俗之吏。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基层公务员。比如萧何、曹参,这两个人在秦朝的时候,都是县里面打杂的,最底层的公务员,最后他们都做到了汉朝的宰相。

第四类,道德品质有瑕疵的人。比如咱们刚才讲到的这个陈平,他“盗嫂受金”,道德有瑕疵;再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在别人的裤裆底下钻来钻去。这种人当时都是被人所嘲笑的,后来却成为了非常伟大的军事家。

第五类,道德品质有严重缺陷的人。这个典型就是战国时期的吴起。吴起当年年轻的时候在外地读大学,他的母亲在家里面去世了,吴起居然一心地钻研他的学业,没有回家给母亲办丧事,这叫“母死不奔丧”。当时的人就认为他这是不孝的表现,有损孝道。后来吴起大学毕业了,跑到鲁国来找工作。鲁国的国君就表示很为难,他说我们鲁国最近正在跟齐国打仗,而你老婆又是齐国人,那如果我们将来和齐国打起仗来,你保不齐帮哪边,所以我们对你不放心,不能够任用你。吴起听了这话,二话没说,回到家里面,操起一把刀,就把老婆给宰了。然后就拿着老婆的首级,来向鲁国的国君献忠心,表明我忠于鲁国。吴起就这样在鲁国做上了将军。这叫“杀妻求将”。吴起这样一个人,应该说是道德品质极其败坏,但是这个人的才能也是非常之突出,在军事方面,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在政治方面曾经在楚国搞过变法,使得楚国变得强盛起来,这个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曹操就举这五类人做例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说:无论你是“负污辱之名”,名声不好的;“见笑之行”,被大伙儿嘲笑的;甚而至于是“不仁不孝”之辈,道德极其败坏的,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那就都给我推荐上来,我的大门向你们敞开,我来者不拒。

以上三道求才令,统称为“求才三令”。中国历史上的求才令很多,但是像曹操这样,公然招聘不仁不孝之徒的,空前绝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公开招聘道德败坏的人呢?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诚然体现了他独特的智慧,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再受“伪道德”的束缚,在他这里找到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为曹魏后期的人才济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曹操看重“才能”的同时,为什么要在求贤令中公然挑战道德,甚至故意强调“道德败坏”“不仁不孝”之辈也可以受到重用?他发布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求才令,除了招贤纳士,还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动机呢?

 

招聘也可以是行为艺术

 

我觉得,曹操有三个考虑:

第一个考虑,矫枉必须过正。

东汉末年过分看重道德,轻视实际能力,道德的形式主义化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来已久。要想矫正这种不良风气,你光在这边说,咱们不能光看重道德,我们也要看重才能啊,才能和道德二者不能偏废,二者要并重啊!这话对是对,没有任何问题,但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过于中规中矩,不会引起社会上的讨论和反思,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曹操才故意公开喊出口号,故意强调:我偏要搞唯才是举,我偏要招聘不仁不孝之徒,我就不看重道德!故意引发争议,制造噱头。曹操并不是不知道德才兼备最好,他的求才三令,相当于一种行为艺术,故意采取了一个相对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第二个考虑,为自己辩护。

咱们前面讲过,曹操是宦官的孙子,被当时的儒家士大夫所看不起。就算曹操今天做到了曹丞相,但是儒家士大夫们还是把他看成是一个暴发户,跟我们这些源远流长的士家大族,你毕竟没法比。曹操也不打算去学习这些士家大族,我也来附庸风雅,我也来装腔作势地挤进你们所谓的上流社会,没这个打算。曹操采用的是一个相反的手段,我自己不会往上凑,但是我偏要把你们这些人都给拉下马,大家谁都别装,大家都拿出本色来。

所以曹操发布了求才三令,破除旧的道德观念,促成价值的多元化,为自己的这样一种行为方式、个性方式找到一个合理性的依据。你们讲究穿着,要戴礼帽,冠冕堂皇,衣冠楚楚,我偏偏不戴礼帽,我就随便系个头巾,你敢说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吗?你们讲究笑不露齿,那我呢,我偏偏要放声大笑,龇牙咧嘴,把满口的牙都龇出来,你有意见吗?

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曾经有一次在一个高级社交场合的大型宴会上,吃饭的时候哈哈大笑,笑得是前仰后合、手舞足蹈,把整个脸都埋进了杯盘之中,抬起头来的时候,满脸都沾满了米饭粒和菜汤。从此可以看出曹操这个人是非常随性的一个人(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

不仅是生活作风,曹操在他的婚姻问题上,也充分体现了不拘礼法的性格。曹操的正妻卞夫人出生于倡伎之家,这个倡伎不是咱们今天说的性工作者,而是音乐工作者。在当时来讲就是唱个小曲儿、跳个舞,也就是卖艺的,出身是比较低贱的。曹操的妾呢,有好几个都曾经是寡妇,被曹操给娶了过门,曹操也不介意。而且曹操还专门叮嘱她们,说我将来死了以后,你们也别傻乎乎地在这儿守寡,没有必要,都赶紧找一个好人家给嫁了,这样就行了。但是可有一样,你们要记得跟你们新的老公宣扬我的好处(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由此可见,曹操这个人非常随性。正是因为求才三令的公开倡导和曹操本人的身体力行,到了魏晋时期,中国人终于能够从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中挣脱出来,迎来了个性解放的一个大高潮,史称“魏晋风流”。相关的故事,在《世说新语》里面记载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第三个考虑,为自己的人才政策辩护。

为什么你们都说孔融是人才,我却偏偏要杀?就是因为他是伪人才!为什么你们认为道德有问题的人,我却偏偏要用?正是因为他们虽然不符合世俗的人才标准,却符合我的人才标准。曹操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举个例子,曹操手下有一个人,名字叫作丁斐,这个人非常有才干,这时有一个缺点,就是手脚很不干净,喜欢偷拿公家的东西。司法官员几次三番告到曹操这儿,曹操总是大手一挥,从轻发落。司法官员就很不理解,就来问曹操,说大人您养这么一个贪官,这何必呢?这多大损失啊。曹操就对他解释,说我养着这个丁斐,就好像家里面养了一条狗,虽然有的时候会馋嘴,会偷点儿肉吃,但是他毕竟可以帮我捉老鼠,可以帮我看守粮仓。总的来讲,利大于弊(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盗狗而善捕鼠,盗虽有小损,而完我囊贮)。

东汉末年的时候,野猫比较多,中国当时家猫还不普及,所以捉老鼠的重担就落在了狗的肩膀之上。那么什么时候家猫开始普及呢?根据明朝人张岱的一本笔记叫《夜航船》的记载,说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时候,从印度取回佛经的同时,也引进了家猫,从此以后,狗就退居二线了,狗拿耗子反而变成了多管闲事。这是一个题外话。总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他用人能够不计较一个人的小毛小病,能够发挥人的长处,避免他的短处,这个在历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咱们前面说了,曹操实行名法之治,执法严格;这里又说曹操用人不计较小毛小病,丁斐犯了贪污罪,曹操从轻发落。这两者之间是不是矛盾的呢?

其实,这两件事情综合起来,我们才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曹操。曹操名法之治,和咱们今天提倡的法治不是一回事儿。我们今天说的法治,是要有法必依,不能搞特权,而要以法律作为我们判案也好,定罪量刑也好,唯一的标准。咱们上一讲讲到,曹操的名法之治,反对司法随意,但是他反对的,是你不能够随便拿什么感情因素、什么道德良心作为你判案的标准。但是不拿这些东西,不拿道德良心作为判别标准,那拿什么作为判别标准呢?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不是法律,而是利益。

要法治还是要人治?这两者在曹操手里,只不过是两个工具而已,它是可以选择的。这就是法律的实用主义。从求才三令来看,也是这个样子的,道德是虚的,对于我来讲没有用,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看你能不能够给我带来实际的利益,能带来,那你就是人才;不能,那你道德再高尚也没有用。这就是法律的实用主义,法律的工具主义。法律的实用主义,带来的恶果就一定是道德的虚无主义。

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3号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9,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2053001号-1